近日,吉隆坡一座历史悠久的印度庙因政府发展计划而面临迫迁,以让路给一座名为“Madani昌明清真寺”的新建筑。这起事件不仅在印裔社群中引发强烈不满,也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广泛争议。更令人侧目的是,首相安华坚持如期应邀主持回教堂的动土仪式,似乎已使整个事件的象征意义更显敏感。
马来西亚向来以多元宗教共存为傲,政府更时常强调“昌明大马”(Malaysia Madani)的理念,宣扬包容、公正与和谐。然而,此次事件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现实:一个长期服务信众、承载社群信仰与历史的宗教场所,在缺乏透明咨询和妥善安置方案的情况下,被强制迁移,以换取另一宗教的崛起。这种做法,无疑让“Madani昌明”的口号显得格外讽刺。
宗教场所的兴建与拆迁,从来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组,而是牵涉信仰尊重、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和谐的重大议题。一个成熟的多元社会,理应在城市规划中找到兼顾各族群信仰的平衡,而非采取单方面的“优先排序”逻辑,制造零和博弈的局面。
安华政府自上台以来,一直高举“Madani”理念,希望打造一个兼顾各族群权益的团结政府。然而,这次印度庙迁拆事件却向人民传达出截然不同的讯息,甚至可能加深族群间的信任赤字。
首先,政府是否已充分聆听印度教社群的意见?是否有给予替代土地或合理补偿?其次,政府在规划时是否有更具包容性的选项,而非简单地以“拆迁让路”的方式处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昌明”的真正内涵又在哪里?
马来西亚虽以马来穆斯林为多数,但宪法明确保障各族群的宗教自由与文化权益。若执政者过度迎合单一群体,忽视少数群体的感受,长此以往,只会加剧社会分裂,让“团结”沦为空谈。真正的“Madani”,应体现于政策的公正性,而非仅停留在口号与宣传之中。
此次事件已在社会引发不满,政府若继续漠视民意,恐怕不仅会伤害印裔社群对政府的信任,也会让所有珍视多元共存的国人感到失望。
要让“Madani昌明”不成为空话,政府就必须展现真正的包容精神。最直接的做法,是暂停拆迁计划,与印度庙管理层及印裔社群展开真正的协商,寻求共识。唯有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此事,才能真正体现“昌明”的意义,否则,所谓的“昌明”,只会成为历史的讽刺。
无论如何动土礼已如期进行,日昨的仪式除了高官显要排排坐,国家高层领袖包括副首相和市长等人几乎到齐亮相,显然让民众感觉施压下乖乖就范别无选择的余地,两年后该座130历史的印度庙将被这所“昌明”回教堂取代,记录在大马历史团结政府的施政“功绩”白纸黑字里。
大石压死蟹。
昌明清真寺的兴建计划据说源于吉隆坡市政局早前向一家私人公司颁发规划许可,批准拆除市中心这座百年历史的印度庙,在原址上建造清真寺,引发坊间哗然。然而,经过庙方和吉隆坡市政局多番协商,形势比人强,兴都庙理事会同意将此庙搬迁至附近50米外的新地点重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