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阿育君令州选区补选战鼓擂动,自提名后战火硝烟四起,三方候选人助选团马不停蹄拜票追票钓票骗票,状态百出无孔不入,见到民众笑脸迎人嘘寒问暖,让选民再次感受自己是选民老板的痛快。
这次补选提名结果,不出所料正是马来族群两大政党即团结政府内巫统和国盟伊斯兰党的主力战役,倒是令人意外的是在此乡区默默无闻的蚊子党社会主义党也插上一脚,独排众议派出一名非穆斯林的印裔女律师搅局,期望成为第三势力的选择,给那些对目前团结政府或者国盟完全失去希望和信心的民众,有一次发泄的管道,并期望在两头大象搏斗得两败俱伤,侥幸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马来西亚华社其实对团结政府又爱又恨,除非有第三势力的选择,不然国盟在种族宗教狂热吓死非穆斯林民众的前提下,只得含泪投给忘恩负义的行动党团结政府的巫统候选人,否则连票也不愿投了。
这就是大马国内政局的现实局面,许多华印裔选民心中那是真实挣扎的痛苦抉择,这种“又爱又恨”的情绪,不只是对团结政府,更是对整个政治生态的失望——
说实在的,如今的投票行为,已不是基于希望,而是出于恐惧。非巫裔民众不是为某政党热血投票,而是怕另一边掌权后,种族与宗教政策更极端、更排斥华社。
这种“以守为攻”的投票逻辑,早已消磨掉了华社对民主制度的信心。
曾经被华裔群众看好和寄以厚望的“华社救星”行动党,当官之后的“转变”令人痛心。在野时煽风点火激情澎湃、旗帜鲜明的火箭,如今在政府中沉默太久、妥协太多,甚至在关键时刻站在多数人对立面时仍不敢发声。
很多选民看在眼里,感叹团结政府所谓的昌明政策却货不对版,教育拨款差异依旧、宗教偏向不减反增、华文教育及宪法精神未见积极捍卫,于是,从“铁粉”变成“冷眼旁观者”,不是背叛,而是被冷落太久。
一场健康的民主选举,应该有真正中间立场、重视专业治理、不操弄种族宗教的政治力量。可惜的是,无论是民政党、祖国斗士党、MUDA,甚至独立人士,都难成气候。
可悲的现实,第三势力的空缺,是整个国家的遗憾。
若有一个政治势力真正代表“马来西亚人”的多元理想、专业管理、法律公正——不论种族、不靠恐惧,也不靠族群讨好,或许,才能重新点燃希望。
然而,这场补选的社会主义党候选人,充其量看来是不起眼的配角,拿得回竞选按柜金已算有所斩获,更甭说有足够的能耐来掀起你我期待的第三势力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